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由吉林大学地学部5个学院共建,bat365官网登录入口为牵头单位。该学科于1956年培养出第一批本科生,1954年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1980年成为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单位,1988年应用地球物理评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1990年被评为博士学位授予点。教育部“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地质工程分会”于2004年9月建议采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作为一级学科名称。2005年吉林大学设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位列第4位。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B+结果,并列第4位。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得新突破。
从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队伍涉及地学部五个学院的教学和科研人员176人,其中教授83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5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54人,已形成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高水平的学术团队。教师中有院士1人,双聘院士7人,俄罗斯外籍院士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级精品课负责人2人,教育部跨世纪和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
本学科具有一支由教授、副教授以及留学回国人员为骨干的学术队伍,拥有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及多个省级科研平台。近3年来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课题共188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项。
本学科科研基础雄厚,在承担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尤其是经过“985工程”二期、三期的成功建设,为学科的持续快速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近五年来,本学科共承担了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320余项。包括国家重大专项课题3项,“973”计划项目课题15项,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课题2项,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余项,中国地调局项目25项,以及国家重大专项“油页岩”项目等,累计科研经费8亿元以上。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0多篇,其中SCI论文300多篇、EI论文300多篇、ISTP 100多篇。出版著作60多部。本学科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5项,其中国家级4项、部级15项、省级18项。
地球物理学
吉林大学地球物理学学科始建于1952 年,著名科学家顾功叙、余瑞璜、业治铮、经福谦等先后主持本学科的建设工作,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1979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地壳结构研究,开始体现研究手段齐全、理工并重的建设理念。1979年成立了深部地球物理教研室,1981年编写了国内首部深部地球物理教材,1994 年设立了固体地球物理学硕士专业,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在长春科技大学设立了地球物理学本科专业。2000年新增设固体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002年被评为吉林省重点建设学科,并于2006 年顺利通过了吉林省重点学科评估,2009年新增设地球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2010年地球物理学被评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地球物理学学科评为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018年地球物理学学科入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学科拥有国土资源部第一批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吉林省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黄大年式科研团队”。
本学科现在共有专职教师2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9人,副高级职称8人,具有博士学位共19人,学科人员分配比例比较合理。本学科拥有双聘院士2名,拥有兼职教授3名。专职教师中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1人为吉林省首届学科领军人物以及吉林省第四批拔尖创新人才,2人入选国土资源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傅承义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金锤奖1人,银锤奖2人。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本学科形成了如下特色:①地球物理手段全,具有重力、磁法、电法、地震、测井等手段和人才队伍;②地球层圈范围研究广,浅中深地质目标明确,充分发挥地球物理方法的优势;③理工结合,以理为主,为工服务。从科学问题出发,在理论研究的同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本学科目前有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层圈地球物理学、计算与勘探地球物理学、能源地球物理学、灾害与环境地球物理学。这四个研究方向上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国家能源资源勘探战略制定和吉林省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综上所述,本学科具有雄厚的研究基础,优越的研究条件,特色明显的研究方向和梯队合理的人才队伍,其发展潜力巨大,在地球物理学科有关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已经成为吉林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测绘科学与技术
1952年长春地质学院成立之初,因基础教学需要,来自测绘界的知名教授白季梅教授、于忠朝教授、颜惠敏教授,设立测量教研室并成立测量教研室和实验室,负责长春地质学院全院的测量教学和实验任务,是吉林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基础。1998年申请设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2005年申请设立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2010年申请设立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现有专任教师18人,其中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12人,海外研究经历6人。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拥有国家国防科工局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吉林数据与应用中心、吉林省测绘与遥感信息重点实验、吉林省卫星综合应用工程实验室、吉林省卫星应用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国家地质资源立体探测虚拟仿真中心、测绘工程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
学科跟踪国内外测绘科技前沿,依托地学优势学科,服务于资源勘查、工程建设和基础测绘等领域,培养相关科学技术人才。多年来本学科与地质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资源环境等多学科合作,形成了测绘科学研究为基础,学科交叉研究为主导的紧密结合地学发展的研究特色。在地球重力场理论与应用、地质工程测绘、遥感地质、3S应用等方向具有较高水平。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通过上述研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点建设,使我校的测绘科学研究与地学其它学科互为补充、交叉融合,解决地质工程、资源勘探与开发、环境监测、地球板块运动监测、月球探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方向有:
(1)3S综合应用
综合应用3S(RS、GIS、GPS)技术进行空间信息采集、处理、建模、空间分析、数据(信息)挖掘等应用研究;在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土地资源动态调查及监测等领域,取得相应的研究与应用成果。同时,吉林大学作为制造商、中国石化集团江苏石油勘探局作为示范用户单位的国家发改委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专项“油田勘探开发生产卫星技术综合应用示范” 成果鉴定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摄影测量与遥感数据处理及应用
数字摄影测量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影像匹配的理论与实践,包括影像匹配的精确性、可靠性、适应性及速度等方面研究;影像特征提取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三维目标模型真实纹理确定、重建及可视化研究;遥感数据处理方法研究;成像光谱数据处理;雷达(干涉雷达、极化雷达)数据处理;多源信息综合处理;遥感数据处理与地理信息系统 ;定量化遥感;遥感信息模型;遥感信息提取与遥感理解系统研究。
(3)地学综合分析建模及应用
提出的综合信息矿产预测思想是对传统地质找矿理论的突破,是对找矿勘探方法学的发展。经过近廿年的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与方法以最新的成矿理论和数学地质理论为指导,从地质、物探、化探和遥感资料中提取多元信息,从演化角度研究成矿规律,用系统论思想进行信息的转换、关联,引进非线性科学模型和GIS技术开展矿产预测和资源评价,拓宽了地质找矿的研究内容,丰富了矿产勘查评价方法,从而形成矿产勘查领域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学派,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4)大地测量与地球重力场理论与应用
开展大地测量和地球重力等综合地球物理研究寻找油气资源、研究地表和内部构造,开展区域重力场研究与应用、区域大地水准面精化算法等研究工作,如在EGM2008重力场模型基础上,通过计算WGS84坐标系至2000大地坐标系的转换参数和地形改正的精化了吉林省大地水准面。
(5)地质工程空间信息采集与处理
测绘科学在地质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及变形监测应用中,形成了地质工程空间信息快速采集、基于空间信息处理的岩体工程稳定性评价及地质工程变形监测等稳定的特色研究方向。尤其在基于摄影测量的工程岩体结构面空间信息快速采集研究中,开展了相机标定大型室外三维控制场建设、基于计算机视觉和测量平差理论的相机标定精细解算模型建立、相机标定及影像校正系统开发、岩质边坡三维模型重建、复杂岩体结构质量表征和精细描述等较为系统的研究工作,与传统人工窗口测量法相比,研究成果为岩体工程稳定性评价提供更为详实、准确的基础数据,以解决地质工程中岩体结构空间信息采集的技术难题。针对工程建设或人类活动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和风险评估的模型和评价方法的研究,针对不同地质环境背景开展的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模型和相应的防治技术。综合应用多学科理论知识,基于测绘技术进行开展地质灾害预测预警系统平台构建研究,运用各种监测技术方法,对滑坡、泥石流东风地质灾害进行监测研究,并开展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治设计和保护地质环境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地理学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归属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系,该系是由原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遥感教研室与地学信息系统研究所共同组建的,现设遥感教研中心、地理信息系统教研中心和遥感研究所。现有教职工16人,其中教师13人,实验技术人员3人。其中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4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1人。
我校遥感地学研究始于1976年。1978年成立遥感地质教研室,为地质专业的本科生开设课程,为全国遥感地质课程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1980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在国内高等学校中是较早开展遥感地质教学和研究的单位。1997年,长春科技大学院系调整与原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共同组建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系,并于1998年开始招收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遥感地质硕士研究生专业并入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为资源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方向,同时培养资源遥感和地学信息系统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硕士专业的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2003年获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授权点,研究方向有遥感制图及其技术应用,遥感与地学信息系统,地球系统过程和系统模型和地表参量遥感反演。2004年获地学信息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研究方向有遥感信息技术与应用,资源与环境评价,地学信息系统应用。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以遥感、“3S”和计算机技术、地图学、测量等技术为手段,强化学生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研究方向、人才规格、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建立自己的特色。以服务地学、国土资源勘查开发与利用为特色的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遥感制图、信息处理与技术应用。具有较扎实的计算机、地质、地理基础和软件开发、技术应用实际操作能力,适应面广,综合能力强。在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健康个性和谐统一,富有创新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信息科学人才。
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编写出版《遥感地质学实习指导书》、《地球空间信息学》、《遥感信息科学概论》、《Remote Sensing》,参与编写出版了《遥感地质学》等教材。先后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及横向科研项目60余项,依托本专业建设了吉林大学高层次科技创新技术团队、国防科工局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吉林数据与应用中心、吉林省卫星综合应用工程实验室、吉林省卫星应用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和吉林省高校测绘与遥感重点实验室。发表SCI、EI论文80余篇,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30余项。